blog_icon  

政府每個月都會公佈台灣受薪階級的平均月薪

每次公佈的數據都引來勞工階層的撻伐

如果我們用吉尼係數來檢驗

真相其實並沒有與現實有大大的差距

行政院主計總處22日公布,100年每人月平均薪資為4萬5642元,不僅比99年增加2.73%,也是歷年的最高水準。

在批判這份數據之前,請先了解"經常性薪資"和"非經常性薪資"這兩個名詞

經常性薪資:就是每個月進你口袋的錢,包含勞健保扣除,也就是你求職時公司承諾你的月薪

非經常性薪資:包含加班費、績效獎金、員工紅利及年終獎金

主計處統計,去年全年「經常性」薪資為3萬6803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47%;「非經常性」薪資為8839元,較99年增加8.33%,在兩者合計後,全年平均薪資則為4萬5642元。

被媒體大作文章的數據是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的總和,

假設你一個月領3萬,公司有一個月年終,那們你今年的平均月薪就是3x13/12=32500

用這算法你的月薪自然就被"膨脹了"

你也許或說"屁啦!縱使給我6個月的年終獎金,也不會到4萬5!"

那是因為被較高所得族群給平均掉了

 

但其實我們還是能夠用一種統計工具來幫助我們找到更接近真實的數據

這工具叫做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吉尼係數是20世紀初義大利學者吉尼(Corrado Gini),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

吉尼係數  

綠色線是完美所得分配曲線(線性的),紅色線是實際所得分配曲線,

綠色線與紅色線所包圍的面積是A,紅色線又下方所包含的面積為B

你可以發現A面積愈大表示貧富懸殊愈大

吉尼係數=A/(A+B) 

吉尼指數=吉尼係數x100

吉尼係數是0~1之間的數字,數字愈高表示貧富差距愈大

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兩極的分化較為容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動盪。

所以吉尼係數可以看成打折,統計平均值與實際平均值之間的落差

而台灣的吉尼係數都落在0.32~0.35之間,馬政府偶而會吹噓吉尼係數比扁政府時代下降,其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參考資料 The World Fact Book)

我們就寬大的當作0.3好了,那4萬5月薪x(1-0.3)=31500

是不是感覺就很接近你"真實拿到的薪水"

想再更真實一點的話就拿經常性薪資來算36803x(1-0.3)=25762

這個數字是不是很接近現在新鮮人第一份工作薪水的上限了

 

政府在新聞稿裡還特別說4萬5的平均月薪是歷年最高水準

從數據上來看是沒錯,但是如果把消費者物價指數考慮進去4萬5是完全負成長

我們粗估每年的物價指數(CPI)是2%,而民國90我國的平均月薪已有4萬2

考慮物價指數的成長到今年為止,要追上物價指數的平均月薪起碼要5萬2

而這個數字還是沒有經過吉尼係數"還原"的薪水

(資料來源: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指標摘要)

 

總結,政府主計處的平均月薪經過吉尼係數還原後

其實跟真實的勞工收入相差不遠

但若考量進去物價指數,那吾輩還須非常努力...是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ns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